五、供熱區域的劃分和實施方案的確定
這是供熱規劃工作中***后一個實質性工作,它包括:
1、供熱區域的劃分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考慮:
(1)城市的布局和發展規劃;
(2)供熱負荷的性質和分布情況、發展情況;
(3)熱源的性質和適合的供熱半徑;
(4)管網穿越街道與各種設施的可能性和經濟性。
可供參考的參數有:
1)為了降低熱網投資和減少熱損失,熱電廠的供熱半徑不宜過大,一般汽網3—5公里,水網不超過10公里。
2)熱源點不宜過多,但要大、中、小相結合,可保存一些原有的比較好的鍋爐房,作為主熱源的調峰鍋爐房。
2、熱源點位置的確定:
熱源點位置的確定也很復雜,應多方面綜合考慮:
(1) 盡量靠近熱負荷較大和較密集的地點;
(2) 熱網布置方便、距離短;
(3) 燃料和灰渣運輸方便;
(4) 電源和水源能得到充分的保證。
3、熱網和熱力站的規劃
熱網和熱力站布置的一般原則是:盡量縮短管網的距離和減少熱力站的個數,便于管理和運行調整。具體做法是:
(1)無論是間接式供熱系統還是直接式供熱系統,都應再管網中設置熱力站,使管網由熱力站分割為一級網(熱源到熱力站)和二級網(熱力站到熱用戶)。不設熱力站的直供系統存在著許多不好解決的問題,盡量不采用。
整個供熱系統被各熱力站分為許多供熱小區,每個小區的供熱面積的大小,應根據具體情況反復論證后確定。供熱面積不應超過30萬m2,也可以是一棟樓。比較經濟的供熱面積是10萬m2左右。
(2)熱力站在直接連接形式的供熱中,起到連接用戶小網和計量、調整管網水力工況的功能;在間接連接的形式中,熱力站同時還是熱交換站,等于小區的熱源點,是供熱的一個重要環節,直接影響管網的經濟性和運行管理。因此對它的布置和連結方式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。
(3)管網的規劃關鍵在主干線。規劃時主要考慮走向的合理性、穿越街道等建筑物的可行性和管徑的大小。管徑直接影響管徑投資,運行水力穩定性和遠期供負荷增加的可能性。一般情況下水網比摩阻取3—8mm水柱/m。汽網取10mm水柱/m左右,在高溫高壓系統中,可取得高一些,以降低造價。敷設方式應根據不同條件確定,盡量采用直埋無補償技術。
4、實施方案的確定
為了實現集中供熱的規劃,必須按照現有的財力情況,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編到分期實施的比較好的方案。這個方案應該做到:
1) 每期工程都能馬上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。
2) 前期工程能為后期工程打下良好的基礎,不出現重復建設的現象和銜接不上的情況。
3) 由于財力不足和“熱化”建設速度的限制,不可能同時滿足城市每個地區的需要,因此還必須制定一些過渡性措施。這些過渡性的措施一方面應滿足這些地區當前生產、生活的需要,另一方面避免了重復建設,給國家節約大量資金。但這些過渡措施還必須充分考慮到與整個熱網的銜接問題。
下面的過渡措施可供參考:在大網沒有建成之前,各自分散的供熱系統往已經選定為熱力站的地方并網,對新建設的工程項目,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,不允許同時建設新鍋爐房,它的供熱也應以規劃圖中規定的熱力站提供。
六、規劃圖的繪制
以上工作全部完成后,一個完整的城市集中供熱規劃圖也就隨著畫出來了,但還必須進一步的加工,使其熱源點突出,管網走向清晰,各供熱區界限分明,近、中、遠三期的規劃有明顯的線條區別,有明確的圖例和說明。
七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分析
這是集中供熱規劃的***后一項工作,也是論證規劃是否可行,以供領導機關決策的必不可少的一步,它的主要工作有:
1、分析規劃實施后對城市的環境質量有多大的改善,其中包括減少廢氣、粉塵、廢渣、廢水年排放量多少噸。
2、分析對城市現代化建設所起的作用。如頂替鍋爐臺數等。
3、年節約煤炭數量。
4、投產后供熱能力、供電能力。
5、投資總概算與分期投資額。
6、投資回收年限。
7、動態平衡分析等。
八、保證規劃制定的關鍵問題
制定城鎮供熱規劃是一項社會性很強的工作,它聯著千家萬戶,因此,要以供熱部門做為規劃制定的核心,動員全社會的力量。首先,必須得到市領導的大力支持和親自指揮。其次,必須得到全社會各行各業的支持和通力合作。另外,還必須給予規劃制定部門一定的職權,在某些關鍵性的問題上,要充分行使專業性職權,才能做出先進的城鎮供熱規劃。